行走新加坡之走进“圣安德烈座堂”

2006-10-05 10:45 阅读(?)评论(0)
     行走新加坡之走进“圣安德烈座堂”

 

    我喜欢旅游,虽然常受身体的拖累,但近十年来,也断断续续地去过许多地方。国内的历史名城、著名省会,已经去过的十有七八了;一些名山大川和风景胜地也多有涉足。不仅如此,我还多次走出国门领略异国风光。2002年曾经到过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2004年去了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西欧十国;2005年感受了韩国。一路行来,增长了见识,也了解了风土人情。

    今年5月,我有幸来新加坡学习。二进狮城,有熟悉的地方,但是与四年前相比,新加坡变化还是蛮大的,我一直渴望能深入地了解它,却总因课程比较集中,时间比较紧张。来此两个月了,除了统一安排的几个景点,如圣淘沙、国会大厦、国家图书馆、鱼尾狮公园等几处,走马观花般的看了看之外,小印度、牛车水、武吉知马山等地,都是利用周六、周日作业不多的时候,匆匆逛过的。因此,对于不能漫步新加坡,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景点,我心中一直耿耿着。

    机缘巧合,这一周课不多,作业也催的不紧,我行走之心又痒痒起来,赶巧同来的徐学长也有意思外出看看,一拍即合,利用无课的时间,开始了我们“行走新加坡”的计划。

    我们的第一站是“圣安德烈座堂”。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信仰,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圣安德烈座堂”是一座白色的歌特式的建筑,之所以选择白色,据说是天堂的颜色,是不是这个原因,我不得而知,但是一走进那洁白如雪的领地,心中自然会生出一种神圣的感觉——是心的宁静。

    据说“圣安德烈座堂”是由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1823年选址,1834年奠基建造的。1837年由第一位牧师主持聚会,以后不断修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1973年被列为国家古迹。

  “圣安德烈座堂属英国教派,教堂西门上方的彩色玻璃窗和门外竖立的纪念碑是为纪念建筑师马克弗林而建的。建筑上采用印度特有的方式,将贝壳石灰加上蛋白和糖,调制成糊状,再加入水和浸泡柔软的椰子壳,即成实用的石膏,干燥之后不易穿透,非常坚固。其四周是青青的草地,植有许多圣树,绿叶衬托出白色的教堂尖塔,庄严典雅”(引用一网友的资料)。

    走进“圣安德烈座堂”,一阵悠扬的风琴声传来,让人不知不觉的放慢了脚步,风琴声的深沉、安详、空灵,仿佛让我放下所有的负担和迷茫。我选择了一个祈祷的座位坐下,接受着异国圣曲的洗礼。

    一支曲终了,我才发现,这个座堂好大,大约有500-600个座位,一排排桌子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桌子下面还有一个用以祈祷跪座的小台,很精致。座位的桌堂里都是虔诚的教徒们捐献的《圣经》、《赞美诗》等书。摆满了所有的座位。

    正前方的东窗下,叫降生堂,做聚会用,有一个很漂亮的屏风。据说之所以命名为降生堂就是因为这片屏风。“屏风用石膏与马赛克制成(意大利制造),屏风上显示着牧人来敬拜在伯利恒出生的基督。”

   “屏风下是圣桌,它和讲台一起象征圣公会(基督教的门派)敬拜的两个主要因素:圣言和圣礼。在圣桌上按主的吩咐摆上饼和酒,“拿,吃,我为你们舍的身体,我为你们流的血。你们要这样行以纪念我。”这是圣餐的圣礼,也是教徒们敬拜活动的重心,因此,圣桌是整座建筑物的中心和焦点”(引用一网友提供的资料)。

    引起我很大震动的是诵经台上的飞鹰,非常的形象、逼真,真的如同人们说的那样“飞鹰状的设计象征神的话语要传遍普天下”呀!

    我最喜欢的就是教堂的彩色玻璃了,记得04年在法国巴黎圣母院,我曾沉湎于那里的那些在阳光下五彩斑斓的玻璃世界而留恋忘返,今天在圣安德烈座堂,我又看到了这些美丽的玻璃,给我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不知道为什么西方的宗教会选择这么美好的东西来装饰自己的教堂,即便是如我一样的无神论者,为了这份美丽也愿意到这里来坐坐,更何况还有那么美的图画和那么动听的风琴呢?看来即使是信仰也应该让人从赏心悦目开始,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走出圣安德烈座堂,又一阵风琴声想起,仿佛在同我这个不速之客话别,我突然想到了那句“泰山不却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句子,有点鬼使神差,也许和此时的心境有关。

    我敬重这种信仰。

  最后修改于 2006-10-07 18:2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